阅读提要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对一些情绪化的声音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对一些热得发烫的事件保持客观的认识,对一些人云亦云的跟风保持应有的警惕。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央视3·15《真相来了》聚焦网络信息打假,全盘还原“胖猫”事件真相。据报道,去年4月一个网名叫“胖猫”的湖南小伙儿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引发网民持续关注。经过警方赴湖南、广州和重庆等地走访调查,“胖猫”女友不存在涉嫌诈骗犯罪行为,并详细发布了警情通报。这起事件中,不仅“胖猫”女友,甚至连办案民警都被网暴。许多网友被情绪裹挟开启外卖祭奠,造成94.6吨外卖食物围满大桥。
94.6吨食物是什么概念?如果以一份奶茶或一份汉堡来计算,这意味着参与的人数异常庞大。当真相浮出水面,谣言被攻破,人间善意沦为流量祭品。这94.6吨外卖,更像是我们需要清扫的网络非理性情绪和谣言之弊。
回顾整个“胖猫”事件,起因是“胖猫”家人怀疑其遭遇情感诈骗才轻生,于是将“胖猫”和女友的私人情感公诸网络。“捞女”“诈骗”“痴情受害者”等极具话题性的词不断发酵,引发了一场不可控的谣言传播和网络暴力。有自媒体趁机打造各种剧本,让事件真相云遮雾绕;有人还专门赶到重庆开启追踪直播,利用他人隐私蹭热点赚流量;有人扬言要来同一地点跳桥,报警电话持续数月高位运行,导致重庆当地巡逻警力严重透支;有人不相信警情通报,捏造当事人之所以逃脱法律制裁,是因为她和公安局局长有染,等等。在“胖猫”事件中,因为谣言传播,无论网上还是网下,都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治理成本。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非理性情绪的跑马场。为何一些网络事件中,只要话题切中“痒处”,不管真实不真实,总有人容易被情绪绑架呢?在网络社会中,理性缺失带来的治理之殇,尤需好好反思。
网络谣言的杀伤力,有很多血泪教训。女孩因染粉头发与病床上的爷爷合影,无端遭受网暴离世;杭州女子取快递被偷拍视频,被捏造“少妇出轨快递小哥”;一位小学生不幸被撞身亡,孩子的妈妈因不堪被误解、被网暴,坠楼身亡……这些令人唏嘘的事件背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往往是第一推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对一些情绪化的声音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对一些热得发烫的事件保持客观的认识,对一些人云亦云的跟风保持应有的警惕。
对网络的治理,我们一直在“迭代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把“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依法治理网络谣言上,杭州女子取快递案启动公诉程序,也成为当年司法实践中的一大突破。
从法律法规的完善,到治理力度的加大,我们更深切体会到,治理网络不单是主管部门的事,更是每一个网民的责任。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1亿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基数。每一个网民都应争当网络治理的守卫者,不造谣、不传谣,不搞对立,不搞撕裂。人人尽责,把好网络情绪的出口,才会有人人受益的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