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文化 返回

数字化赋能农文旅融合创新

2025-04-18 10:45:00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4月16日第7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成为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抓手。在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不仅是破解农文旅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更是实现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实践。
 
  农文旅融合仍然面临多重挑战。近年来,我国农文旅产业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牵引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田园综合体、非遗工坊、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不断涌现,既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也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生命力。然而,在深度融合层面仍面临以下困境。
 
  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忽视生态承载力,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仅削弱了乡村的自然魅力,也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的不足。乡村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生态智慧的结晶。有些地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停留在表层,缺乏与现代科技和生态理念的结合,导致文化体验单一、生态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具体来看,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往往被简单包装为“观赏项目”,呈现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创新,未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区域差距不仅影响了农文旅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已探索出“元宇宙民宿”“AI康养村”等新模式,而西部部分乡村仍停留在传统观光阶段,数字鸿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支持,率先实现了农文旅的数字化转型,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匮乏,难以跟上发展步伐。
 
  数字化引领农文旅生态破局。数字化技术通过重构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体验场景、优化管理服务,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为农文旅注入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活力,为破解农文旅生态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突破时空限制,激活生态资源。通过“虚实结合”的模式,不仅让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方式。一方面,借助虚拟现实、直播电商等技术,偏远乡村的生态资源得以“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同时,通过VR技术,游客仿佛置身于乡村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脉动。另一方面,通过直播电商,乡村的土特产得以直达消费者手中,打破地理限制,实现资源的高效转化。
 
  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推动了农文旅的绿色转型。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农文旅从业者精准定位目标客群,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产品。例如,针对城市居民的康养需求,开发“智慧康养村”。针对亲子家庭的研学需求,打造“生态研学基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消费需求,推动生态旅游产品的定制化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强化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利用数字技术活化非遗、修复古迹,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数字化监测手段,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践中,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还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穿越”百年。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确保其传承的可持续性。此外,数字化监测系统又可以实时追踪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乡村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数字化助力农文旅生态融合的实践路径。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与应用,农文旅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传统观光”向“生态融合”升级,创新农文旅的生态格局。
 
  夯实数字基建,筑牢生态文旅底座。加快乡村5G基站、物联网、云计算设施建设,推进“一部手机游乡村”智慧平台全覆盖,是实现农文旅数字化赋能的基础工程。实践中,智慧平台通过整合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提升了体验满意度,为农文旅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构建数字资源库,激活生态文化基因。通过AR导览、AI创作等手段,将民俗故事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增强文化吸引力。运用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对古村落建筑、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可共享、可追溯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AR技术还原古村落的百年风貌,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感受历史变迁。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化确权,既保护了文化传承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也为生态文旅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创新沉浸式体验,重塑生态文旅场景。以文旅融合重大项目和文化科技项目基金为载体,搭建生态文旅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碰撞互促的新平台。推动VR/AR、元宇宙技术与乡村文旅场景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茶园”“智慧果园”等生态体验项目。游客通过“智慧茶园”项目扫码即可追溯茶叶的生长过程,并定制专属礼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参与虚拟灯会、线上赛船,沉浸式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虚实共生”的体验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光游的局限,也为乡村文旅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深化数字营销,释放生态文旅品牌效能。数字营销的深化,不仅提升了农文旅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结合地方历史、人物传说,塑造区域生态文化IP;依托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影视、动漫、文创、数字媒体多渠道推广,构建“政府引导+村民参与+KOL带动”的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农文旅爆款内容,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借助直播带货推广乡村土特产,打通“山货出山”的数字化通道。
 
  完善数字治理,优化生态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游客流量调控、智能导览与精准营销,有效提升景区运营效率。建立农文旅数字监管平台,整合环境监测、安全预警、投诉处理等功能,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客流高峰,提前调配资源,避免生态超载。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村民参与文旅发展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首页
当前位置:网络文化

数字化赋能农文旅融合创新

2025-04-18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4月16日第7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成为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抓手。在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不仅是破解农文旅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更是实现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实践。
 
  农文旅融合仍然面临多重挑战。近年来,我国农文旅产业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牵引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田园综合体、非遗工坊、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不断涌现,既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也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生命力。然而,在深度融合层面仍面临以下困境。
 
  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忽视生态承载力,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仅削弱了乡村的自然魅力,也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的不足。乡村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生态智慧的结晶。有些地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停留在表层,缺乏与现代科技和生态理念的结合,导致文化体验单一、生态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具体来看,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往往被简单包装为“观赏项目”,呈现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创新,未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区域差距不仅影响了农文旅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已探索出“元宇宙民宿”“AI康养村”等新模式,而西部部分乡村仍停留在传统观光阶段,数字鸿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支持,率先实现了农文旅的数字化转型,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匮乏,难以跟上发展步伐。
 
  数字化引领农文旅生态破局。数字化技术通过重构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体验场景、优化管理服务,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为农文旅注入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活力,为破解农文旅生态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突破时空限制,激活生态资源。通过“虚实结合”的模式,不仅让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方式。一方面,借助虚拟现实、直播电商等技术,偏远乡村的生态资源得以“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同时,通过VR技术,游客仿佛置身于乡村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脉动。另一方面,通过直播电商,乡村的土特产得以直达消费者手中,打破地理限制,实现资源的高效转化。
 
  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推动了农文旅的绿色转型。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农文旅从业者精准定位目标客群,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产品。例如,针对城市居民的康养需求,开发“智慧康养村”。针对亲子家庭的研学需求,打造“生态研学基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消费需求,推动生态旅游产品的定制化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强化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利用数字技术活化非遗、修复古迹,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数字化监测手段,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践中,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还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穿越”百年。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确保其传承的可持续性。此外,数字化监测系统又可以实时追踪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乡村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数字化助力农文旅生态融合的实践路径。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与应用,农文旅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传统观光”向“生态融合”升级,创新农文旅的生态格局。
 
  夯实数字基建,筑牢生态文旅底座。加快乡村5G基站、物联网、云计算设施建设,推进“一部手机游乡村”智慧平台全覆盖,是实现农文旅数字化赋能的基础工程。实践中,智慧平台通过整合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提升了体验满意度,为农文旅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构建数字资源库,激活生态文化基因。通过AR导览、AI创作等手段,将民俗故事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增强文化吸引力。运用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对古村落建筑、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可共享、可追溯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AR技术还原古村落的百年风貌,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感受历史变迁。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化确权,既保护了文化传承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也为生态文旅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创新沉浸式体验,重塑生态文旅场景。以文旅融合重大项目和文化科技项目基金为载体,搭建生态文旅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碰撞互促的新平台。推动VR/AR、元宇宙技术与乡村文旅场景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茶园”“智慧果园”等生态体验项目。游客通过“智慧茶园”项目扫码即可追溯茶叶的生长过程,并定制专属礼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参与虚拟灯会、线上赛船,沉浸式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虚实共生”的体验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光游的局限,也为乡村文旅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深化数字营销,释放生态文旅品牌效能。数字营销的深化,不仅提升了农文旅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结合地方历史、人物传说,塑造区域生态文化IP;依托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影视、动漫、文创、数字媒体多渠道推广,构建“政府引导+村民参与+KOL带动”的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农文旅爆款内容,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借助直播带货推广乡村土特产,打通“山货出山”的数字化通道。
 
  完善数字治理,优化生态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游客流量调控、智能导览与精准营销,有效提升景区运营效率。建立农文旅数字监管平台,整合环境监测、安全预警、投诉处理等功能,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客流高峰,提前调配资源,避免生态超载。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村民参与文旅发展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