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推荐 返回

数字赋能 四化同步行——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述评之五

2024-06-26 11:43:00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娜 严运涛 肖丽琼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题记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光谷,2024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中部赛区)上,“00后”准工程师的呐喊震撼人心:做全球最好的机器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赛道上,中国已经完成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的转变,坚定迈向“领跑者”的目标。

  中国福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透露,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不久前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中国42个城市入选,数量仅次于美国。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信息化,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力量,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化,如何“并联式”发展?

  今年4月,“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写入湖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公报。

  高瞻远瞩,高位推进。

  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2023年以来,湖北省委召开十余次专题会部署推进,分两批在8个城市先行先试。

  一“码”当先,万物互联。

  一个以信息化为加速器的四化同步新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既要推动四化发展,更要在四化同步上下功夫

  “这样一个小山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让我很震撼。”在古巴最大的网络媒体“古巴辩论网”上,古巴记者塔利亚·富恩特斯由衷感慨。

  4月23日,塔利亚·富恩特斯等1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记者们,来鄂参加“世界因你而来(第四季)——拉美记者湖北行”。

  在位于襄阳的中国有机谷跨境电商产业园,他们亲眼见证湖北农产品如何通过直播“卖全球”。

  在秘鲁《共和国报》、尼加拉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腾龙汽车的客车、物流车、医疗救护车、移动商业车等新能源车“隆重登场”。

  “我看到了未来交通工具的样子!”秘鲁记者Francisco Claros赞叹。

  赶时代大潮,向世界扬帆。

  党的二十大以来,湖北四化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180秒,这是一台东风岚图汽车下线的速度。新型工业化,让工业生产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夯实压舱之石;

  400P,这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相当于20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总和。信息化,引领产业和社会变革,轰鸣创新引擎;

  4.3万人,这是湖北近年来引回“阳新鞋匠”的人数。城镇化,让农民在向市民转变中既留得住乡愁,也嗅得到烟火,稳固中国根脉;

  5万台,这是装备“北斗心”的湖北农机数量的总和。农业现代化,让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滋养荆楚,筑牢立国之本。

  然而,如果站在更大的时空维度去审视,湖北四化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型工业化仍处于加速转型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正处于加快推进期,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值;

  农业现代化正处于提质增效期,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但作为经济大省的巨大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短板的存在,既与四化各自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四化融合度不高、协同性不足形成的瓶颈制约相关。”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莉莉认为,“信息化如同一枚神奇的开关,触动它即可引领节奏、鼓动节拍,让四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2023年以来,湖北省委明确提出,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差距就是潜力,“短板”也能成为“跳板”。以信息化为牵引,湖北资源丰富。

  算力稳居中部第一,拥有烽火、长飞、华工激光等领军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数字基建实力雄厚、科创能力硬核突出、九省通衢得天独厚,为四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共享“一朵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奔赴”

  一朵“云”能有多重?作为底座,力达万钧。

  5月28日,在武汉数字公共基础(以下简称“数公基”)设施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识了全国首个“城市一朵云”的万钧之力。

  武汉市桥隧中心监测平台上,警报声急促响起。大屏上,波形曲线急剧变化,红灯闪烁。

  因大桥过载,高架桥主梁轻微位移,桥梁结构运行监测系统触发“堵车”信号。很快,交管部门前往处置,大桥恢复正常。

  这个“智慧桥梁”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底座正是武汉数公基平台。

  去年,在武汉市政府指导下,武汉市属国企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旗下数字经济板块和全市数据产业资源,成立武汉数据集团,统筹推进全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武汉数公基平台由武汉数据集团旗下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具体建设,该平台整合各区各部门基础数据,完成城市实体对象统一编码赋码2196.1万个,对外提供188项数据服务,全面赋能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五大应用领域。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社会,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收成说,数公基就是政府主动作为、推进数字世界标准统一。

  当万物都有了统一编码的“身份证”,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宜昌,基于数公基平台,一旦发现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等破损隐患,市民扫描上报,通过“身份证”提供的标准地址快速定位,处置效率大大提高。

  在襄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各类服务接口582个,各部门调用服务35万次,已在教育划片招生、智慧房产、城管服务上开展应用验证。

  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湖北全面提升数公基承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消除各类制约要素扩张的因素。

  建平台。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进行编码赋码。去年12月,首批试点完成一期评估,黄石、十堰、荆门、鄂州、孝感启动第二批试点。

  建机制。推进数据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

  建标准。制定《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规范》,创新建立21位数的统一识别代码,赋予各类管理对象数字“身份证”,支撑万物互联。

  数据能成为资产吗?武汉数据集团旗下另一家数据企业武汉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建军给出肯定回答。

  今年年初,经深圳数据交易所专业认证,该公司核心产品“大数据能力平台”获颁“数据产权登记证书”,招商银行武汉分行随后发放首笔500万元的数据资产无抵押融资,该公司因此成为湖北首个数据资产无质押融资的企业。

  “数据要素要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驱动经济,关键在应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数据交易,形成武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全流程改革模式。”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表示。

  数公基平台筑底,智能网联汽车、数智化病理服务试点如火如荼,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范式加速形成。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肩作战”,数字经济奔涌向前、数字社会波澜壮阔。

  以同步促平衡,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由信息化浪潮所引领的变革,正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

  “人和信息系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之以渔’。”5月16日,在武汉举行的“数控机床智能化技术研发高校合作伙伴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一语道出信息化的关键。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高扬信息化之帆,乘势而上,快马加鞭。

  2022年8月,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抢下新一轮产业竞争赛道的战略先手棋。

  2023年12月,“数化湖北”行动计划发布,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建造。

  数字底座不断夯实。一系列流动交易机制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一揽子数公基框架规范发布,被住建部认定为行业标准。

  数字名片不断刷新。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信息化的赛道上,湖北张开双臂,拥抱数字未来。

  发力数字基建。连续4年成功举办5G+工业互联网大会,全力实施“5G万站工程”,湖北5G宏基站数量累计达12.5万个,“5G村村通”工程第5000个基站开通上线,全省千兆宽带用户达856万户。

  推进数实融合。湖北5G全链接工厂数量全国第二,入选全球“灯塔工厂”2家;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将全国3万多个卫星导航基站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华工科技等“链主”企业牵头,联合攻关打破国外垄断,全国70%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湖北造”。

  智能引领未来。全国“双智”试点城市武汉,自动驾驶穿越机场、跨越长江,迈向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瞄准未来产业,谋划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等八大行动。

  今日之湖北,四化同步步履坚实。

  工业化如铁流滚滚,汇聚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信息化如智慧之光,引领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城镇化如春风化雨,描绘出美丽湖北的蓝图;

  农业现代化如田园诗画,谱写出乡村振兴的乐章。

  风起云涌的时代,总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变革。

  在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以独特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北在“国之大者”中明责任、找位置、强担当,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壮美篇章。

首页
当前位置:新闻推荐

数字赋能 四化同步行——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述评之五

2024-06-26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娜 严运涛 肖丽琼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题记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光谷,2024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中部赛区)上,“00后”准工程师的呐喊震撼人心:做全球最好的机器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赛道上,中国已经完成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的转变,坚定迈向“领跑者”的目标。

  中国福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透露,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不久前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中国42个城市入选,数量仅次于美国。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信息化,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力量,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化,如何“并联式”发展?

  今年4月,“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写入湖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公报。

  高瞻远瞩,高位推进。

  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2023年以来,湖北省委召开十余次专题会部署推进,分两批在8个城市先行先试。

  一“码”当先,万物互联。

  一个以信息化为加速器的四化同步新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既要推动四化发展,更要在四化同步上下功夫

  “这样一个小山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让我很震撼。”在古巴最大的网络媒体“古巴辩论网”上,古巴记者塔利亚·富恩特斯由衷感慨。

  4月23日,塔利亚·富恩特斯等1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记者们,来鄂参加“世界因你而来(第四季)——拉美记者湖北行”。

  在位于襄阳的中国有机谷跨境电商产业园,他们亲眼见证湖北农产品如何通过直播“卖全球”。

  在秘鲁《共和国报》、尼加拉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腾龙汽车的客车、物流车、医疗救护车、移动商业车等新能源车“隆重登场”。

  “我看到了未来交通工具的样子!”秘鲁记者Francisco Claros赞叹。

  赶时代大潮,向世界扬帆。

  党的二十大以来,湖北四化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180秒,这是一台东风岚图汽车下线的速度。新型工业化,让工业生产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夯实压舱之石;

  400P,这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相当于20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总和。信息化,引领产业和社会变革,轰鸣创新引擎;

  4.3万人,这是湖北近年来引回“阳新鞋匠”的人数。城镇化,让农民在向市民转变中既留得住乡愁,也嗅得到烟火,稳固中国根脉;

  5万台,这是装备“北斗心”的湖北农机数量的总和。农业现代化,让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滋养荆楚,筑牢立国之本。

  然而,如果站在更大的时空维度去审视,湖北四化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型工业化仍处于加速转型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正处于加快推进期,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值;

  农业现代化正处于提质增效期,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但作为经济大省的巨大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短板的存在,既与四化各自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四化融合度不高、协同性不足形成的瓶颈制约相关。”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莉莉认为,“信息化如同一枚神奇的开关,触动它即可引领节奏、鼓动节拍,让四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2023年以来,湖北省委明确提出,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差距就是潜力,“短板”也能成为“跳板”。以信息化为牵引,湖北资源丰富。

  算力稳居中部第一,拥有烽火、长飞、华工激光等领军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数字基建实力雄厚、科创能力硬核突出、九省通衢得天独厚,为四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共享“一朵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奔赴”

  一朵“云”能有多重?作为底座,力达万钧。

  5月28日,在武汉数字公共基础(以下简称“数公基”)设施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识了全国首个“城市一朵云”的万钧之力。

  武汉市桥隧中心监测平台上,警报声急促响起。大屏上,波形曲线急剧变化,红灯闪烁。

  因大桥过载,高架桥主梁轻微位移,桥梁结构运行监测系统触发“堵车”信号。很快,交管部门前往处置,大桥恢复正常。

  这个“智慧桥梁”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底座正是武汉数公基平台。

  去年,在武汉市政府指导下,武汉市属国企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旗下数字经济板块和全市数据产业资源,成立武汉数据集团,统筹推进全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武汉数公基平台由武汉数据集团旗下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具体建设,该平台整合各区各部门基础数据,完成城市实体对象统一编码赋码2196.1万个,对外提供188项数据服务,全面赋能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五大应用领域。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社会,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收成说,数公基就是政府主动作为、推进数字世界标准统一。

  当万物都有了统一编码的“身份证”,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宜昌,基于数公基平台,一旦发现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等破损隐患,市民扫描上报,通过“身份证”提供的标准地址快速定位,处置效率大大提高。

  在襄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各类服务接口582个,各部门调用服务35万次,已在教育划片招生、智慧房产、城管服务上开展应用验证。

  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湖北全面提升数公基承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消除各类制约要素扩张的因素。

  建平台。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进行编码赋码。去年12月,首批试点完成一期评估,黄石、十堰、荆门、鄂州、孝感启动第二批试点。

  建机制。推进数据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

  建标准。制定《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规范》,创新建立21位数的统一识别代码,赋予各类管理对象数字“身份证”,支撑万物互联。

  数据能成为资产吗?武汉数据集团旗下另一家数据企业武汉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建军给出肯定回答。

  今年年初,经深圳数据交易所专业认证,该公司核心产品“大数据能力平台”获颁“数据产权登记证书”,招商银行武汉分行随后发放首笔500万元的数据资产无抵押融资,该公司因此成为湖北首个数据资产无质押融资的企业。

  “数据要素要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驱动经济,关键在应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数据交易,形成武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全流程改革模式。”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表示。

  数公基平台筑底,智能网联汽车、数智化病理服务试点如火如荼,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范式加速形成。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肩作战”,数字经济奔涌向前、数字社会波澜壮阔。

  以同步促平衡,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由信息化浪潮所引领的变革,正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

  “人和信息系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之以渔’。”5月16日,在武汉举行的“数控机床智能化技术研发高校合作伙伴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一语道出信息化的关键。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高扬信息化之帆,乘势而上,快马加鞭。

  2022年8月,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抢下新一轮产业竞争赛道的战略先手棋。

  2023年12月,“数化湖北”行动计划发布,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建造。

  数字底座不断夯实。一系列流动交易机制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一揽子数公基框架规范发布,被住建部认定为行业标准。

  数字名片不断刷新。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信息化的赛道上,湖北张开双臂,拥抱数字未来。

  发力数字基建。连续4年成功举办5G+工业互联网大会,全力实施“5G万站工程”,湖北5G宏基站数量累计达12.5万个,“5G村村通”工程第5000个基站开通上线,全省千兆宽带用户达856万户。

  推进数实融合。湖北5G全链接工厂数量全国第二,入选全球“灯塔工厂”2家;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将全国3万多个卫星导航基站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华工科技等“链主”企业牵头,联合攻关打破国外垄断,全国70%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湖北造”。

  智能引领未来。全国“双智”试点城市武汉,自动驾驶穿越机场、跨越长江,迈向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瞄准未来产业,谋划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等八大行动。

  今日之湖北,四化同步步履坚实。

  工业化如铁流滚滚,汇聚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信息化如智慧之光,引领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城镇化如春风化雨,描绘出美丽湖北的蓝图;

  农业现代化如田园诗画,谱写出乡村振兴的乐章。

  风起云涌的时代,总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变革。

  在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以独特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北在“国之大者”中明责任、找位置、强担当,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