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化 返回

探访武汉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一“码”当先 耳聪目明

2024-06-26 12:13:00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刘唯
 
  当你在电脑上熟练地按下“ctrl c”和“ctrl v”时,一定没想到,一座城市也能被复制下来。
 
  在武汉,就有这么一个平台,长江、黄鹤楼、东湖……只要用鼠标点击、拖拽,一座超大城市就在电脑中“拔地而起”。
 
  用鼠标操作城市的,是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简称武汉“数公基”平台。
 
  “数公基”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正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模式。

  超2000万实体对象拥有“电子身份证”
 
  一块足有整面墙大小的大屏幕,点开武汉“数公基”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高楼、河流、绿道、植被……一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就这样跃然“屏”上。
 
  在虚拟世界里实现城市数字孪生,底座是“电子身份证”。
 
  “第一步就是通过采集数据,让物说话,这就有了编码。”统筹武汉“数公基”平台建设的是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收成打比方说,这个码就相当于数据的“身份证”,有了它就可以标识万物,实现数据互通。
 
  当万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城市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个井盖“走失”,根据数字身份证,能够找到它原来的位置。发生意外灾害,救援人员可依据“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信息,制定最佳救援方案;举办大型活动或赛事,可依托武汉“数公基”平台,进行赛事路线设计并制定安保方案。
 
  2022年,我省在武汉、宜昌、襄阳三个城市开展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第一批试点。目前,武汉“数公基”平台已汇聚了城市模型、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市道路、城市部件、水域河流和“一标三实”在内的七大类基础数据,集成城市信息模型(CIM)、编码赋码平台和“一标三实”平台,全市超过2000万个实体对象有了“电子身份证”。
 
  “动态心电图”监测812座桥隧
 
  走进武汉市城市道路桥隧事务中心风控中心,在这里的武汉市桥隧智慧管理系统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全市桥梁隧道的运行情况。
 
  “目前,全市已有812座桥隧戴上了24小时的‘心电监测仪’,可以随时通过武汉市道路桥隧安全监管平台查看到这些桥隧的健康信息,相当于‘动态心电图’。”工作人员许标介绍,812座桥隧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还增设了“桥隧画像”功能。
 
  在武汉市桥隧智慧管理系统上随机选择岳家嘴立交桥,在桥隧卡片页面里,其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结构类型、长度、面积、载荷等基本信息清楚呈现;在巡检养护页面,日常巡检发现的问题、维修反馈一一记录在案。不仅如此,“桥隧画像”功能还可以对城市桥隧管养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文字、视频、监测记录,给事件分析提供充足资料和数据支撑,为后续养护提供依据。
 
  一座桥梁,一个钢瓶,一个井盖……武汉“数公基”平台,通过汇集全市各部门数据,让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武汉每个角落的实时动态。数据显示,武汉“数公基”平台已对接城管等6个部门11个应用系统,在房屋交易、租赁和安全管理、城管设施部件和“万物采”微信小程序开展应用验证。 
  
首页
当前位置:信息化

探访武汉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一“码”当先 耳聪目明

2024-06-26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刘唯
 
  当你在电脑上熟练地按下“ctrl c”和“ctrl v”时,一定没想到,一座城市也能被复制下来。
 
  在武汉,就有这么一个平台,长江、黄鹤楼、东湖……只要用鼠标点击、拖拽,一座超大城市就在电脑中“拔地而起”。
 
  用鼠标操作城市的,是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简称武汉“数公基”平台。
 
  “数公基”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正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模式。

  超2000万实体对象拥有“电子身份证”
 
  一块足有整面墙大小的大屏幕,点开武汉“数公基”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高楼、河流、绿道、植被……一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就这样跃然“屏”上。
 
  在虚拟世界里实现城市数字孪生,底座是“电子身份证”。
 
  “第一步就是通过采集数据,让物说话,这就有了编码。”统筹武汉“数公基”平台建设的是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收成打比方说,这个码就相当于数据的“身份证”,有了它就可以标识万物,实现数据互通。
 
  当万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城市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个井盖“走失”,根据数字身份证,能够找到它原来的位置。发生意外灾害,救援人员可依据“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信息,制定最佳救援方案;举办大型活动或赛事,可依托武汉“数公基”平台,进行赛事路线设计并制定安保方案。
 
  2022年,我省在武汉、宜昌、襄阳三个城市开展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第一批试点。目前,武汉“数公基”平台已汇聚了城市模型、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市道路、城市部件、水域河流和“一标三实”在内的七大类基础数据,集成城市信息模型(CIM)、编码赋码平台和“一标三实”平台,全市超过2000万个实体对象有了“电子身份证”。
 
  “动态心电图”监测812座桥隧
 
  走进武汉市城市道路桥隧事务中心风控中心,在这里的武汉市桥隧智慧管理系统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全市桥梁隧道的运行情况。
 
  “目前,全市已有812座桥隧戴上了24小时的‘心电监测仪’,可以随时通过武汉市道路桥隧安全监管平台查看到这些桥隧的健康信息,相当于‘动态心电图’。”工作人员许标介绍,812座桥隧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还增设了“桥隧画像”功能。
 
  在武汉市桥隧智慧管理系统上随机选择岳家嘴立交桥,在桥隧卡片页面里,其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结构类型、长度、面积、载荷等基本信息清楚呈现;在巡检养护页面,日常巡检发现的问题、维修反馈一一记录在案。不仅如此,“桥隧画像”功能还可以对城市桥隧管养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文字、视频、监测记录,给事件分析提供充足资料和数据支撑,为后续养护提供依据。
 
  一座桥梁,一个钢瓶,一个井盖……武汉“数公基”平台,通过汇集全市各部门数据,让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武汉每个角落的实时动态。数据显示,武汉“数公基”平台已对接城管等6个部门11个应用系统,在房屋交易、租赁和安全管理、城管设施部件和“万物采”微信小程序开展应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