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化 返回

武汉AI智能体破圈突围

2025-03-10 11:05:00来源:湖北日报
  在对话框内输入需求,数字程序员瞬时响应,一行行代码如瀑布般倾泻而出;
 
  提交产品方案后,机器人经理即刻跟进分析,高效完成数据展示、风险点提示并向员工分派任务……
 
  从武汉飞出的Manus蝴蝶扇动翅膀,AI智能体一夜爆火。
 
  3月8日,武汉市经信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智能体产品及团队征集入库培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全市征集优秀智能体产品及创新创业团队,直面相关企业、团队在人才、场景、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性助力其成长。
 
  人工智能体指的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如学习、决策、规划等,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的智能系统,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产品。
 
  走进武汉光庭信息、理工数传等企业,一位位看不见的AI数字员工已在此扎根,高效赋能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不过这些在行业外却少有人知。
 
  这种“高强度运转”的状态,恰似武汉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的缩影——低调务实,却暗藏极强的爆发力。
 
  厚积薄发中绽放生态高光
 
  “为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感到骄傲,对青年才俊奋发有为勇于挑战科学前沿的精神深感钦佩。这也让我对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发展战略充满了信心。”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点赞称,Manus展现了武汉丰富的AI技术储备,“下一步就需要调动更多的潜在资源,例如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企业等将技术储备盘活”。
 
  事实上,武汉就已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多年,光谷在2017年就前瞻性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过去5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复合增长率超40%,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创新指数居全国第一方阵。
 
  长期主义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沃土。目前,这座城市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000余家,基本实现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全覆盖,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上市企业29家,黑芝麻智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库、“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均来自武汉。
 
  超过80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则从技术创新、算力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保障AI创新应用在武汉“落地生根”。举例而言,在算力服务一项上,武汉已建设“8个智算中心+2个超算中心”的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高性能算力吸引下,已有400多家企业入驻,联合孵化出300余项场景化解决方案。
 
  “我们不依赖、不跟随,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图。”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说,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快走向自主行动、自主决策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必将呈现更多“高光时刻”。
 
  诞生更多明星企业

  武汉还需要什么?
 
  近期明星产品的热度过后,这座城市还会有更多令人惊艳的人工智能企业涌现吗?
 
  根据3月8日发布的《通知》,围绕智能助手、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武汉将遴选一批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国智能体创新应用高地。
 
  此番借DeepSeek、Manus爆火,武汉经信部门征集人工智能企业需求和建议,精准滴灌、个性化服务,必将收获更多现象级产品。
 
  《通知》征集范围中提到,智能体类产品可为软件、硬件或系统解决方案,须已实现场景落地,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备可复制推广能力。智能体团队则可来源于企业、高校、初创团队等,须具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规划,并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通过聚焦场景落地,武汉或可在更多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今年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发布,旨在重奖大模型落地和对产业端的赋能,对符合标准的单位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并重点向中小企业提供算力券。
 
  同时,武汉的人才优势即便放眼全国,也称得上独一份——眼下,武汉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有33所,全国第二;人工智能学者数量超3万人,全国第三。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有望在优质丰厚的科创产业沃土上书写更多传奇。
 
  “大学生之城武汉,有着丰厚的产业生态与人才吸引力。今年我们计划将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新领域,并与本地优势产业形成联动。”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00后”常元和说,开年至今,已有美国、日本、新加坡的20多家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公司正计划招揽更多算法研发人员、工程师。
首页
当前位置:信息化

武汉AI智能体破圈突围

2025-03-10来源:湖北日报
  在对话框内输入需求,数字程序员瞬时响应,一行行代码如瀑布般倾泻而出;
 
  提交产品方案后,机器人经理即刻跟进分析,高效完成数据展示、风险点提示并向员工分派任务……
 
  从武汉飞出的Manus蝴蝶扇动翅膀,AI智能体一夜爆火。
 
  3月8日,武汉市经信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智能体产品及团队征集入库培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全市征集优秀智能体产品及创新创业团队,直面相关企业、团队在人才、场景、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性助力其成长。
 
  人工智能体指的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如学习、决策、规划等,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的智能系统,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产品。
 
  走进武汉光庭信息、理工数传等企业,一位位看不见的AI数字员工已在此扎根,高效赋能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不过这些在行业外却少有人知。
 
  这种“高强度运转”的状态,恰似武汉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的缩影——低调务实,却暗藏极强的爆发力。
 
  厚积薄发中绽放生态高光
 
  “为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感到骄傲,对青年才俊奋发有为勇于挑战科学前沿的精神深感钦佩。这也让我对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发展战略充满了信心。”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点赞称,Manus展现了武汉丰富的AI技术储备,“下一步就需要调动更多的潜在资源,例如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企业等将技术储备盘活”。
 
  事实上,武汉就已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多年,光谷在2017年就前瞻性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过去5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复合增长率超40%,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创新指数居全国第一方阵。
 
  长期主义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沃土。目前,这座城市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000余家,基本实现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全覆盖,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上市企业29家,黑芝麻智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库、“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均来自武汉。
 
  超过80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则从技术创新、算力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保障AI创新应用在武汉“落地生根”。举例而言,在算力服务一项上,武汉已建设“8个智算中心+2个超算中心”的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高性能算力吸引下,已有400多家企业入驻,联合孵化出300余项场景化解决方案。
 
  “我们不依赖、不跟随,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图。”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说,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快走向自主行动、自主决策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必将呈现更多“高光时刻”。
 
  诞生更多明星企业

  武汉还需要什么?
 
  近期明星产品的热度过后,这座城市还会有更多令人惊艳的人工智能企业涌现吗?
 
  根据3月8日发布的《通知》,围绕智能助手、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武汉将遴选一批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国智能体创新应用高地。
 
  此番借DeepSeek、Manus爆火,武汉经信部门征集人工智能企业需求和建议,精准滴灌、个性化服务,必将收获更多现象级产品。
 
  《通知》征集范围中提到,智能体类产品可为软件、硬件或系统解决方案,须已实现场景落地,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备可复制推广能力。智能体团队则可来源于企业、高校、初创团队等,须具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规划,并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通过聚焦场景落地,武汉或可在更多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今年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发布,旨在重奖大模型落地和对产业端的赋能,对符合标准的单位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并重点向中小企业提供算力券。
 
  同时,武汉的人才优势即便放眼全国,也称得上独一份——眼下,武汉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有33所,全国第二;人工智能学者数量超3万人,全国第三。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有望在优质丰厚的科创产业沃土上书写更多传奇。
 
  “大学生之城武汉,有着丰厚的产业生态与人才吸引力。今年我们计划将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新领域,并与本地优势产业形成联动。”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00后”常元和说,开年至今,已有美国、日本、新加坡的20多家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公司正计划招揽更多算法研发人员、工程师。